什么是多发性胆囊息肉

  男 | 42岁 2009-01-04 14:42:09 4人回复 来自

健康咨询描述: 问题描述:体检发现有多发性胆囊息肉.

专业回复

江小杰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   副主任医师 2018-06-15 16:03:13
      你好,注意多喝水,多去运动锻炼,不要辛辣煎炸油腻饮食,半年复查一次,要是超过1㎝或者伴有结石就应该及时手术切除。注意多吃水果蔬菜。
      


王长征 鲁西南医院   主治医师 2018-06-15 16:02:40
      你好,胆囊息肉是发生于胆囊壁的隆起,性病变,如果是多发的话,有可能是胆固醇息肉,手术适应症是胆囊息肉大一公分或者是,有明显的症状的。
      


芍药 医师 2009-01-04 15:39:39
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,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,得了此病 ,一般需要手术治疗.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,如果息肉较小 ,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.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,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,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.否则 ,假如息肉恶变 ,成为胆囊癌 ,其预后极差 ,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.对于息肉较小 ,又不愿意手术者 ,应当严密随访 ,定期复查B超 ,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,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,创伤小恢复快 ,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.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.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,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,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.近几年 ,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,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.


iiyi-dlrdw 其他 2009-01-04 16:50:52
      一,概念:
       胆囊息肉:是指各种胆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简称.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,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,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.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并无症状,只是做健康检查时才被发现,因此常常造成患者延误.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.但手术治疗一则会出现如血管损伤,脏器损伤等并发症,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,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.再则是治标而非治本,因为手术针对的只是病灶,而没有针对致病因素,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.
      二,临床表现
      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,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,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,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,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.一般认为,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,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,尤其在伴有结石时,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.
      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:活跃增长期,相对稳定期,吸收消散期.
       在治疗中,一般都要经过“活跃增长期-相对稳定期-吸收消散期”的过程,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:
      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
      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
      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
       临床特点
      特点一:发病率逐渐增高
      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,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,如:高胆固醇饮食,长期酗酒,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,饮食规律紊乱如: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,晚餐过盛,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,农药过多,食品添加剂泛滥,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,从而孕育了胆囊息肉的第一个特点-发病率逐渐增高.
      特点二:隐蔽攻击性强
      胆囊息肉多无症状,85%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.在检查上,3-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难以发现或常常漏诊.
      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,身无百病.
      随着影像学的发展,胆囊息肉病的发现率逐渐增高,而非专科医院的医生对此病认识不清或不认识,或不重视,从而造成了胆囊息肉在诊断和认知上的盲点和诊断治疗的真空带,形成了胆囊息肉宽阔的隐藏空间.
      上述三点孕育了胆囊息肉的隐蔽攻击性特点.
      特点三:癌变率高
      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.从80-90年代,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,癌变率逐渐增高.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,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,不知不觉发展,不知不觉癌变,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.
      三,诊断鉴别
      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,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.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(46.9%).发病年龄30~50岁者占57.8%,以中青年为主.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.但常难以定性,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.
       目前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,对<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%以上,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.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,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,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,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,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,蒂的有无和粗细,病变处的粘膜改变,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.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,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.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,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,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.
      四,胆囊息肉首选B超检查:
      由于胆囊息肉一般较小,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如果不是特别细致的检查,在CT和核磁共振中容易被遗漏 ,故胆囊息肉不主张做CT和核磁共振检查,这好比用大炮打蚊子,既花费资金又不能达到目的.
      胆囊息肉较小,在B超检查中无法分辨是属于哪种类型,这是最令医生和病人感到遗憾的地方.医生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和发展情况判其是否恶变.恶变的胆囊息肉在B超的检查中可见直径超过1厘米,息肉的基底部较宽,或者息肉表面不光滑,病变侵及肌层.如果胆囊息肉逐渐增大或者短时间内增大较快,虽然不一定恶变,但起码表明胆囊息肉在不断发展.
      复查问题
      发现胆囊息肉后,多长时间复查以及采取什么方法复查,这也是病人非常关心的问题.胆囊息肉应在设备条件较好和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医院确诊.一般采用B超复查,开始时可3-6个月复查一次,连续检查2-3次,如果息肉没有变化,则在每年体检或有症状时再进行检查.
      复查还应在一家医院,最好是同一台机器,同一个大夫复查.这是因为B超检查胆囊息肉有误差,正常误差在2mm以内,这种误差包括:人员误差,仪器误差,同一台机器,同一个大夫复查,可尽量减少这些误差,尤其是服药后复查,误差容易导致服药效果的失误判断.
      患者在复查时,最好不要先告诉医生自己的胆囊息肉多少,多大,以免影响医生的检查和诊断的细致性,准确性.因为医生在寻找病因时,往往比较细心,而在复查时往往走马观花,有些甚至是先入为主.
      五,治疗预防
      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,手术是根治的方法,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.因其病变类型不同,大小不一,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,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.
      手术时机选择: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.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:
      (1)单发病变,大于10mm,蒂粗大者,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,年龄大于50岁.
       (2)多发病变,伴有胆囊结石,有症状,年龄大于50岁.
       (3)单发病变,小于10mm,无症状,年龄小于50岁,允许观察,随访;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.
       (4)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.
       (5)CEA(肿瘤标记物),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.
       (6)胆囊息肉样病变,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.
       (7)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.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.
      近几年,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,各种偏方,配方,验方等在消炎,利胆,控制胆囊炎,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,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,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,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,也在迅速提高.